孩童时代,随着爷爷奶奶在乡下生活,每一次家中来客的时候,爷爷总会去集市上提几两肉,把年关藏着的腊鱼腊肉拿出来待客,在那个食物短缺的年代,一桌子丰盛的饭食能体现出主人俭己丰客的诚意,让客人吃饱、吃好,是人之常情。
到后来,经济形势好转,每家每户都有余粮,对客人盛情相待的传统已深深植入淳朴农民的心中,待客吃饭依然叠盆架碗,一顿客餐之后,剩菜剩饭足够家里人再吃几顿,但是也不至于浪费。
高考毕业之后,辗转于各种宴请吃饭的流水席,每桌8—10人,标准菜是十八碗,宴席结束后,多半的菜品都被浪费,爷爷奶奶辈的人物看到之后,总是摇头叹息“饱汉不知饿汉饥”。时代富裕了,人们大概早已经忘记早年饥寒交迫的滋味。
再后来,从上大学到参与工作,无论是家人聚会、朋友小酌,还是商务活动,以菜数衡量诚意,将剩菜剩饭等同于待客的盛情美意更是司空见惯,主客散席时留下半桌剩菜的场面并不少见,宁可点多、绝不能少,大家习惯性地以剩菜表达盛情。
近日,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,强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,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,这一重要指示发人深省、饱含启示。
唐代诗人李绅的《悯农》道,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,忽而想起小时候爷爷奶奶在春耕时的勤勤恳恳,在秋收时的兢兢业业,在国富民强的时代,每一粒粮食依然饱含着艰辛。
时代在进步,盛情待客的表达方式更要与时俱进、破旧立新。“器具质而洁,瓦缶胜金玉;饮食约而精,园蔬逾珍馐”,如果必须要以食物做媒介,不如在吃得舒心上下功夫,比如点菜更开放自主,吃得更健康精致,用餐环境更舒适贴心。
家人朋友的相聚,亲情友情的维系,客可以请、饭可以吃,但吃请的意义并不局限于饭菜,轻松的氛围,精神的交流,或许更能传递深情厚谊。
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